隨縁居

台灣在威權專制時代,對初生之犢的學生影響最大的,就數異議作家柏陽與李敖了。個人尤其尊敬與認同柏陽先生的論調,雖被國民黨控制的司法機關,以惡法關了許多年,導致妻離女散,出獄後卻不將生命浪費在哀怨,而是深入研究歷史來剖析中華文化的陰暗面,甚至花了許多時間將《資治通鑑》翻譯成白話文,並提出個人之精闢見解,希望國人來警覺並剔除存在中華文化裡黑暗的部分。

 

這十幾年來台灣成長日趨緩慢,想要提高長期競爭力,就看人才能昇級否,十年樹木百年樹人,尤其得改進現有教育方式以提供強化競爭力所需的人才。

 

以往學非所用在台灣就非常普遍,近年來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亦日漸增多,但這些現象在德國都非常罕見。在德國走高校路線的學生也許就學時間比其他國家長,但長在尋找適合自己的科系,畢業後學非所用的情況就很少了,能力與職位亦能長期匹配。而走現場實做路線的基層人員,早早就在工作崗位工作了。可以說興趣與專長在學校時期就可以決定並打好基礎,少有在社會、在企業還在摸索適應中,德國教育體制如此源源不斷地提供企業所需的人才,國家競爭力也無形地提高了。德國教育體制有3種台灣教育所沒有的元素:找出專長、快樂學習、強迫實習。

 

找出專長:具體呈現在分流學制與嚴格把關。德國五年級、七年級、九年級都依學生學習程度做學制分流,而七年級到十二年級,以及大學、研究所、到國家考試均嚴格把關,尤其高校到國家考試,都是只給兩次考試機會,迫使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科來認真學習。

 

快樂學習:這裡沒有補習班、沒有課堂的參考書、也沒有耳提面命的學習提醒,教育體制都是協助學生找到適合的項目來快樂地學習,而不是虛有其表混個文憑。

 

強迫實習:中學以後,兩次兩週的現場實習是必修的學習,大學亦需要到相關企業去實習;走基層路線的學生大部分時間更在現場學習了。所以實習接學習,適才適所,畢業即就業,無縫接軌。

 

台灣除了須吸收德國這幾個教育特點外,若家庭與學校能聯手強化現有具體而微的軟實力,使學生學習恭敬、學習讚美、學習感激、學習思考,則善莫大焉。

 

學習恭敬
學習的最大障礙,是一開始就抱著懷疑的態度。一位信徒進門後雙手合十,恭敬地跪在閉目打坐的大師身後,開口 :敢問大師,請問何處有“ 慈悲 ”?

大師不發一語,右手輕輕向窗外一指 ……

信徒跟著手勢向窗外望去,半餉後頓悟! 原來窗外的花鳥蟲魚,乃至於俗世間的販夫走卒,一動一靜間,處處皆是慈悲,信徒開心的向大師磕三個響頭後,雙手合十恭敬地離去。

大師站起來,望著茶几桌,問服伺旁邊的小沙彌:難道他没看到窗外茶几桌上,白色的那個“ 瓷杯 ”?

這雖然是個令人莞爾一笑的故事,但學習時能如這位信徒抱持著恭敬心,而把心放空,這會使我們的心清淨,「心定」 了學習,「慧根」 自然就能顯現了,能感觸到平常看不到、體會不出的地方。

 

學習讚美
張愛玲曾說:愛的相反不是恨,而是冷漠。而造成親情、愛情、友情萎縮消失的原因,就是潑冷水。網路上有一段文章提到一位公司的高級主管說,他最不能忍的, 就是他的太太有意無意的潑他冷水。 有次他打電話給太太說,今晚不能回家吃飯,因為公司同仁決定一起為他慶祝生日時,他的妻子馬上嗤之以鼻的說:「喔,你何德何能,為什麼人家要幫你慶生?」 

一句話常使至親的人滿腔熱情結成冰, 尤其習慣性地潑冷水後,造成受傷的人為了保護自已,開始有意無意地冷漠、隱瞞,終使親人變路人。
 
台灣現在更需要每個人適時地感激與讚美別人,才能再激起彼此的熱情、喜悅、歡笑…等正面情緒,而誠心地道歉更能使對方生氣、憤怒、尷尬…等負面的情緒立刻煙消雲散。這有賴父母、師長、代議士能以身作則,來教育孩子、成員、百姓都學會如何經營家庭、團體、國家,就是在上位者隨時清除負面情緒,注入正面能量,負起打造陽光舒適的環境。

 

學習感激
以往台灣小孩或在家中觀音前、或由祖父母帶到各地廟宇祭祀、祈福、感恩;信仰基督教的家庭,在三餐、睡前父母都會帶著孩子祈禱感恩上帝。現在小孩不但平時不燒香,臨時也不親自抱佛腳,只剩父母、甚至祖父母代小孩到廟宇祈福。以往孩子在學校受到處罰,回到家絕不敢講,否則父母一定加罰;現在父母聽到小孩受罰,隔天就帶著小孩當面去質問老師。

 

再苦,也不能苦孩子? 許多家庭媽媽除了家裡的日常生活,還負責小孩的接送,小孩只管學習(與玩樂),結果造成孩子整天是鎖在房間不管家事,任何照顧都是理所當然,家庭義務和責任不但沒有,基本的待人接物禮儀也都欠缺。現在小孩就在各方的溺愛、過度的保護、頻繁的干預下,導致了無情和無能的表現。

 

我兒子14歲時,參加一位華人牧師在英國辦的暑假語言夏令營,到了第二天就開始抱怨寄宿的不方便、條件又差、食物如何難以下嚥等等。接完電話後,我與太太都慶幸兒子是到如此條件的寄宿家庭,否則兒子就認為住好房是理所當然的。3週後兒子(劫後)回家,我們更著實享受了第一次當面被自己孩子感激與讚美,感覺的確非常美妙。Google創辦人布林(Sergey Brin) 1979年6歲時與父母移居至美國,快17歲時他父親帶著他到蘇聯參加高中數學資優學生的國際交流計劃。參訪幾天後,布林直視父親的眼睛說道:『謝謝你當初選擇帶領我們離開蘇聯』。一位美國交換學生,在台灣寄宿的第一個早上就跟我朋友的太太說:“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早餐,非常謝謝您!” 被這個孩子這麼讚美她的廚藝與感謝她本人,她說人生第一次被讚美驚到了,因為給家人做了十幾年的飯菜,也沒聽到讚譽的話。

 

因為不管眼前的情況多糟糕,懂得恭敬、讚美、感激的人有福了,因他們的心不受困境所惑,而比別人更有條件成功。

 

學習思考
臉書創辦人祖伯克在北京清華大學演講中提到:「做事情的時候,怎麼做不是最重要的,為什麼要做才是最重要的…」。東方青少年的學習,側重消化吸收,作業、考試仍偏重記憶,如此抑制了先天的思考能力。若能常獨自出國見識,多能開啟先天獨立思考的能力。但依靠父母支助,出門搭昂貴的交通工具、入住高級的旅館、只圖遊山玩水,此種經驗只是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而已,學到的只是偏差的價值觀。

 

每一種系統都有其優點與缺點,親身體驗不同的環境時,會因不同的刺激而開啟思考的先天能力。德國在11年級有交換學生計畫,相當比率的德國學生,參加交換學生計畫,到不同的國家,體驗不同的生活作息、教育方式、社會體制。馬雲當年在杭州師範大學就讀時是1985年,就排除各種內在、外在的困難,第一次出國門到澳洲的筆友家,一個月後當回到杭州時,馬雲說他感覺自己好像已經變了一個人。到異地學習像是被帶到高樓看到原先看不到的遠景,這使得日後遇到阻礙時,不會墨守成規而困坐愁城,知道換了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視野。

 
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資,在常規的學習不如人時,最好嘗試其他不同的領域找出適合的興趣。我們須學會逆向思考,認定想法就勇於嘗試,並接受失敗、挫折,這亦是學習的過程,即使受傷,要有越戰越勇的精神。明白失敗是創新的必要元素,堅持嘗試創新才有更大的成功機會。

 

台灣能否大步前進,跟西進或南進沒有必然關係,但跟思想行動有無「上進」有絕對關係。現在台灣的改革正由政治一波波地擴及到其它社會領域,其中需等到排出各種毒臭才能清除原體制的陳年積疴。政府在不斷改革中,百姓更應該學習先、後抵台的先祖們,有勇於嘗試的精神,秉持誠實就是「真」,知錯即改就是「善」,擇善固執就是「美」,自然會走到下一個康莊大道上。

 

11.04.2017 郭琛, 德國

 

Design by William Kuo